龜甲網發展從2016年開始的“十三五”時期將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高概率事件。但進入中高收入的國家發展時期,國民心理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與觀感,將不再只取決于“量”的增長,還有賴于“質”上的提升,后者所產生的公眾情緒,將反作用于經濟的長期發展。
從這個角度看,諸多宏觀經濟企穩向好的好消息與一些干擾性的壞消息,正在發生一場拉鋸戰。中國經濟的畫面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呈現消極與積極、慘淡與繁榮并存的局面。能否讓中國經濟在社會良性輿論環境下發展,關鍵在于是否講清、講好中國經濟故事,讓正能量占據主流。
在國內,依靠服務、消費增長和效率提升支撐的中國經濟轉型成效將越來越明顯,然而,大量中國經濟的消極故事也將長期存在,比如,電信、金融、教育、文化、養老、體育等領域有效供給不足;鋼鐵、有色、建材、化工、煤炭、輕工、龜甲網等行業出現相對產能過剩;企業成本長期高企,制度性交易成本、企業稅費負擔、社會保險費、財務成本、電力價格、物流成本等不斷蠶食企業競爭力;地區性或局部金融風險的威脅長期存在,地方債務規模不斷膨脹。
國際上,隨著中國國力的持續走強,中國與部分國家之間的戰略互信赤字也在上升,雙方合作意愿低于經濟競爭的導向。美國、日本對中國“一帶一路”與亞投行反應消極,美日構建TPP(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)貿易包圍圈之勢凸顯,美元加息的預期將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持續沖擊,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。部分地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升級,民族問題、宗教問題仍困擾各國,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。在全球“大通縮”的大環境下,資本賬戶逐漸開放的中國經濟的各類隱性風險逐漸顯性化,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來極大挑戰。
國內外宏觀形勢的壞消息并不可怕,關鍵在于不斷克服困難、戰勝挑戰的進程中個體幸福感的上升。而此時,國家能源局發布戰略石油儲備規則草案,傳播并放大更多的中國人個體幸福感上升的經濟故事核心要素,是以正壓邪,進而助推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重大變量。